走進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高階陽組肉牛養殖園區,10余棟裝滿肉牛的標準化養殖圈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整潔蜿蜒的水泥產業路兩旁,圈舍周邊及山坡上600余畝牧草郁郁蔥蔥、嫩綠清香,正在割草、喂牛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村美業興民富的“世外桃源”。
園區內,正在給牛喂食的村黨支部書記彭洪剛一邊給牛喂食,一邊向筆者詳細講述在村黨支部引領下坳田村肉牛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放養殖到規范化、綠色化、園區化生態養殖,持續做強做優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坳田村一片蕭條。家家戶戶沒有穩定增收的產業,有勞動力的村民大部分選擇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村民僅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勉強維持生活。窮則思變,坳田村位于德江、鳳岡、務川三縣交界處,505縣道穿村而過,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距離德江復興和鳳岡綏陽兩個遠近聞名的肉牛交易市場僅9公里、12公里,買牛賣牛非常方便。該村以袁國強為代表的一些在家務農又長期與牛打交道的牛經紀人在農閑時候,就會到復興、綏陽等周邊牛交易市場趕“轉轉場”倒賣活牛,賺取中間差價,補貼家用。
但是,趕“轉轉場”買回來“賣相”稍差的牛并不能立馬就以很好的價格賣出去,袁國強就對其進行圈養,待養壯實、“賣相”好后再出售。漸漸的,袁國強發現牛買回來進行圈養育肥后再出售,比單純趕“轉轉場”現買現賣倒賣活牛賺取的利潤要高出好幾倍。于是,袁國強率先在坳田村發展起了肉牛養殖產業。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區位和毗鄰大型肉牛交易市場等優勢,袁國強的肉牛養殖產業越做越大,從1996年的3頭發展到2017年的100余頭。20多年來,袁國強養牛純收入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每年平均純收入在20萬元左右。
看到袁國強通過養殖肉牛實現增收致富后,為了更好照顧家庭,坳田村外出務工群眾紛紛選擇回到家鄉種草養牛,期望也能像袁國強一樣通過養殖肉牛實現增收致富。
“大家都想通過養殖肉牛實現發家致富,但是大多數群眾面臨無錢修圈舍、無合適土地修圈舍等問題?!贝妩h支部書記彭洪剛告訴筆者,為解決群眾發展肉牛養殖面臨的難題,2017年,坳田村村支“兩委”召開會議商議決定,由村集體經濟出資100萬元,組建坳田村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動員包括袁國強在內的13戶規模肉牛養殖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合作社,共同籌資200余萬元在坳田村高階陽組統一規劃修建了存欄10至100頭的13棟肉牛標準化養殖圈舍提供給群眾租用。合作社社員每年除扣除圈舍租用租金外,還能獲得1.5萬元分紅收入;非合作社社員租用圈舍養牛則只需按照每年300元每個蹲位的租金支付合作社就可以在園區養牛,群眾可以省下大量資金用于購買更多肉牛進行喂養。
“在園區養牛,不用花錢修圈舍,剩下的錢可以全部用于購牛喂養?!倍瓭纱壕褪芹晏锶馀pB殖園區內13家肉牛養殖大戶之一,由于在園區內養??梢怨澥∫淮蠊P養牛成本,養殖規模從2018年的22頭發展到現在的46頭,每年純收入在20萬元左右。
據悉,坳田肉牛養殖園區除為養牛大戶節省了一大筆成本外,還將所有養殖場產生的牛尿進行集中儲存處理,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坳田肉牛養殖園區采取的“小規模、大群體、分散養、集中銷”肉牛養殖模式得到了縣、鄉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贊賞。早在2018年園區建設初期,平原鎮政府就投資300余萬元對園區的水電路迅進行了統一規劃、修建。2021年11月,德江縣鄉村振興局投資500余萬元用于修繕園區部分破損的養殖圈舍和修建有機肥加工廠房、能繁母牛凍精輸配點,為該村快速壯大肉牛產業提供了便利條件。
截至目前,坳田村5個村民組共存欄肉牛1200余頭,種植飼草1000余畝,在家群眾人均養牛1.5頭,年人均養牛增收在7000元左右。坳田村黨支部先后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銅仁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等表彰。此外,坳田村在2021年成為第一批5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之一。2021年3月16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到坳田村考察基層黨建工作時,對坳田村黨支部引導群眾種草養牛,大力發展生態肉牛產業,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做法給予了肯定和贊賞。
“接下來,坳田村黨支部將進一步發揮村級黨組織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以打造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為契機,引導動員更多群眾到園區發展肉牛養殖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贝妩h支部書記彭洪剛對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編輯:楊周
責編:李嘉維
編審:張輝
總編:陳俊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