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應酬方面就特別注重“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常倫。按我們現在話說就是“講禮節、重程序”,尤其在婚姻嫁娶方面特別講究。以前,由于地區條件的限制,加之文化水準不一,造成各地風俗各異,難能強求一致?,F以我們黔中地區土家人現行通用的婚姻締結過程為例,奉獻給我們土家兒女愛好者。
在很早以前,我們土家人結婚不用媒,多以唱歌跳舞相親,彼此相愛,雙方滿意即可完親。到了清代改土歸流后,由于受漢文化的影響,土家人的婚姻逐漸漢化,后完全按“六禮”程序為主。
1、提親:當男方相中女方后,就要請一位能說會道或與女方有一定關系的人到女方家去提親(試探口氣)。第一次可不帶禮物。如對方有意,第二次去必須帶上簡單的禮物。稱之“問話”。媒人說明來意后,女方不同意,就將禮物原封退回,如女方收下禮物,即表示初步同意,按我們土家人的話說“叫放話”。
2、提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男女雙方均無意見了,男方就請媒人帶上禮物和第一封書子 (攀書)到女家。這次禮物數量不多(但男孩子給女孩子必須買一件衣服作為定情之物),女方家收下禮物,就說明這門婚事認可了,土家人稱之為“提頭道茶”。從此兩家就建立了婚姻的關系,并經常往來。逢年過節,特別是端午節氣,男方要到女家打端陽節表示敬意。這叫“行親”。
3、遞書子:即男方向女方下聘書。古代在遞書子之前,男方只能到女方家行親,不能到女方家的四門六親去,遞書子之后,方可與女友一同前往認親。親朋好友才承認他們“合禮合規”,所以遞書子就是男女雙方正式“下文件”向親戚宣傳此事。遞書子時,男方和媒人一道要去三五個人,帶上男方給女方買的衣服和簡單的“茶禮”(茶食要傳給女方親戚)。
4、燒香、討庚、請期:經過雙方往來行走,雙方關系已經密切,征求女家同意,就選擇吉日提交聘書,時間一般選在農閑季節。這次男方送去的禮物要豐盛,有豬腿條換肉、糖肉、干果、衣服布料等,數量要根據女方親戚多少來定。當晚,男方將送去的禮物有條理地擺在堂屋中的桌子上,面對香火,燒香燒袱子,宣紅錢,由未來的新婿三揖三叩。這白令道禮儀叫做“燒香過禮”。次日,男方人等返程,女方家要打發錢糧等,土家人稱 “回兜粑”。隨后女方家就將男方送去的禮物分別送給內外親戚,意在告訴親戚們,姑娘已經許配誰家了……男方準備結婚,就得首先訂婚期,訂婚期必修擇吉日,擇吉日要根據男女雙方的生庚八字來確定。于是男方就得去女方家討年庚。女方如果同意,就在庚書上填寫姑娘的生庚年月,交給男方。男方接到庚書后,就請人“合年庚”,選定娶親日期,然后通報女方,征得女方同意后,雙方就各作結婚準備。
5、迎親:婚期確定,雙方就要籌辦酒席請親戚和朋友祝賀。根據各地風俗,土家人的酒席有辦九碗、十碗、十一碗、十二碗不等。九碗一般是八盤一湯,十碗、十一碗、十二碗即每碗菜都帶湯。土家人稱“水席”。結婚這天,男方抬著花轎,扛著花燭帶著聘禮,一路吹吹打打,由媒人和押禮先生帶隊,到女家接親。接親的隊伍快要到女方先停下來,先派一人到女家遞交投書,要等女方派人來請,方可上前,這時女方舉行簡單的接風儀式,門外恭迎。
深夜,由男方在女方堂屋中間將三張桌子安成“品”字形,用兩根墊單蓋桌面。將禮盒擺在桌的正上方,打開盒蓋,里面有刀頭豆腐等九樣, 這是擺禮祭祖必不可少的。二十四個離娘粑分擺兩邊,茶四兩鹽半斤分置禮盒旁,禮盒正前方擺金銀首飾等梳妝用品,二十四盤糕餅糖果分左右對稱擺下方兩張桌中,二十四朵米花分列兩旁,豬腿條肉擺左右桌角,呈八字形,燒香時豬腳要朝內,接親時豬腳要朝外。一切準備就緒,由女方族長( 德高望眾的長輩)宣紅錢同時宣布燒袱子和鳴號鳴炮。此時代禮先生自大門邊三揖三叩至堂前、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這道禮儀叫作“奠雁禮”,即“擺禮”。禮畢,女家要安排夜宵討“合酒”。男方派八至十人入座,女方派兩人作陪提壺,先喝茶后飲酒(喝茶飲酒時上桌的盤子三、五、七不等,只能單不能雙)。這時姑娘出來哭嫁,哭到誰,誰就將姑娘拉起來,將事先準備好的喜錢,放到桌子的空盤中:稱“眼淚錢”,現在土家風俗快被漢化,不興哭了,改成敬香煙,喝茶敬一次,喝酒敬一次, 在坐的人要打發兩次喜錢。
第二天清晨發轎,有的是晚上十二點,有的是早上5點姑娘穿紅衣上轎,頭搭紅布蓋頭,牽客的人引著姑娘辭罷祖宗和親人,面對香火,退到大門邊,然后轉身跨過七星燈進入花轎內,所謂七星燈是指大門坎下一面竹篩,中間點七支蠟燭或用七根燈草點一盞燈, 就叫做“七星燈”。姑娘上轎內要貼轎封,花轎到達男家時,男家事先在院壩中間的桌上備有豬頭、香燭、酒,有專門的先生執事念口決,轎子要圍繞桌子轉一圈后才拾進門, 這道禮儀叫做“國車馬”,也叫做“回喜神”,新娘下轎后同樣由男方牽客的人引著跨過七星燈三拜后再入洞房。
6、送親:姑娘上轎出門之后,女方要選派八至十個同姓人送親(一般是三輩人),男方接待送親客禮節甚周,迎送都要鳴號鳴炮。堂屋中兩張桌子按上下擺成長方形(土家人稱一條河),男方同樣要派二位本姓人陪坐提壺;壺嘴要始終對著自己,以表示尊重對方。接著敬煙上茶,端出不同樣的糖食果餅共九盤。三杯茶后就換下酒菜,上一 道菜就退掉一個空盤,直到九個盤子退完。按“茶三酒四煙八支”的習慣,酒過回巡后,如對方不愿再喝,就不要再苦勸,則由新郎的父母和新郎先后出來敬“認親酒”,喝酒到此結束。然后馬上換上“九道下飯菜,出三道菜后,送親客就將事先備好的廚書拿出來,由傳盆的人轉交廚房師傅,以示謝意。廚書中要放一元二角或十二元錢,否則那碗豬蹄尖膀就遲遲不端出。蹄膀端出后置于桌中央,作陪的人一般不先請這道菜,這道菜平時酒席不辦只有待親客才上桌,所以這道菜叫“送親菜”,應由送親客先動筷請。飯畢,送親客辭別主人返程,新郎要親自燃放鞭炮相送甚遠。送親客要打發喜錢。
7、回門:婚后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親戚,女方要把親戚們請來吃飯,土家人稱“回門”,新郎要一同往拜敬岳父母,稱“謝恩”。這時新女婿對尊輩的稱呼要改口,返程時新女婿要把女方請來吃飯的親戚磕頭辭別親人,請來吃飯的親戚都要打發錢,這個錢叫回門磕頭錢。